近日,有不少太极拳爱好者打来电话,表达自己在练拳中遇到的困惑:太极拳健身养生效果好,可自己练了很长时间,并没有感到明显的健身效果,甚至有时候练完拳,不是感到轻松,而是更加疲劳。这是怎么回事呢?
本期名师大讲堂,我们邀请市优秀武术名师、市太极拳健康养生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绍均就此给大家解答。
“这类问题,太极拳界前辈早注意到了,因此留下有一句话,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尤其从健康养生角度讲,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会练懂养、练养结合,至关重要。”张绍均说。
怎样才算是会练懂养?怎样才能做到练养结合呢?张绍均认为,如果单纯从生理健康角度看,这些道理并不玄虚,甚至非常简单。首先,要了解人体的基本生理结构,尊重人体运动和代谢基本规律。无论选择哪派太极拳,只要行功走架能够尊重科学健身原则,不违反人体生理结构,就算会练;运动量方面,根据自身条件,既要保持每天习练时间达到健身所需要的基本量,所谓人养拳、拳养人,又不要运动量过度,就算懂养。当然,更高层次上说,太极拳作为内家拳、文化拳、哲学拳,它的健康养生功效,还应该体现在基于前两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到调养脏腑平衡、涵养中和之气,修身养性、明心见性,厚德养智、辩证通达。所谓君子无日违拳的境界,指的是不仅需要拳技合乎理,更需要身心相合,在内功修炼和精神境界方面追求练养结合,日臻完美圆融。张绍均从生理角度、内功修炼和精神修养层面,简明扼要的对练养关系作了以上介绍。
紧接着,张绍均对造成效果不理想的常见原因,作了概括和归纳。他说,练功效果不理想,甚至心浮气躁、疲劳损伤,概括起来,基本上就三个方面原因:一个原因是动作设计不够科学、有失规范,也就是运动方式不当。有些练习者,为了片面追求视觉效果的炫酷和新奇,既不顾传承规范,也不顾及生理结构和运动规律,在动作上过分追求所谓的高、难、新,常常做一些违背人体生理结构的夸张动作,因此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并对骨关节的稳定性构成潜在的损害;第二个常见原因是运动量不合适。一些习练者缺乏恒心和耐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运动不规律,运动量也没有保证,说起来练了很多年,其实没有真正沉下心、耐住性、细心琢磨体会,因而达不到太极拳应有的健身效果。还有些习练者是“恨”拳,只嫌自己练得少、上功慢,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加大运动量,这样往往透支体能,对身体反而有害。第三个原因是不注重拳理学习,不遵循科学生活方式和轻视文化修养的提高,练拳时身心放松、心平气和,练完拳回到工作生活中,就忘了修身养性、劳逸结合,情志不舒、饮食无度,把练拳得来的健身效果差不多都抵消了。
最后,张绍均强调,归根结底,练养结合本来是太极拳习练的题中之意,只是有些习练者走着走着走偏了,有的走着走着走歪了,有的只是为练而练。练养结合,说到底,就是要求广大习练者、传播者,注重理论学习、自身修养和练拳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享受太极拳的健康效益,太极拳事业也才能健康发展。
●名师档案:
张绍均,和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市武术名师,中国武术六段,中国武术段位制指导员、考评员,市太极拳健康养生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少儿国学》杂志太极拳教学栏目主讲。
如果你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有什么困惑,请添加微信号tjqzk,或将你的问题发送至电子邮箱jzrbgxb@126.com,也可编写短信发送至手机13569191591,武术名师将在《名师大讲堂》栏目为你解惑释疑。
© 2016-2023 焦作市体育局
单位地址:焦作市丰收东路168号
办公室电话:0391-3933192 邮编: 454003
电子信箱: jztyj@163.com
豫ICP备09036211号网站标识码:41080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