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体育健康
太极拳远播四海也要强根固本
发表时间:2016-08-09 发布者:焦作体育局 原创 阅读量:34348

百花齐放也需万众归一

“太极拳诞生300余年来,已繁衍出陈、杨、吴、孙、武、和等众多派别。”3月25日,在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行政楼的一间会议室里,该校太极拳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国军对记者说,目前太极拳的发展,呈现出无核心的多元散发发展状态,各门派都是独立向外发展,甚至有的人仍在不遗余力地创建自己的太极拳门派,以期能独树一帜。

“太极拳这种发展态势的优点在于传播的基数庞大,扩散渠道通畅,传播速度快,发展范围广,易与普及,能适应社会需求,利于太极拳健身养生功能的开发,但带来的问题也十分明显。”朱国军介绍,由于整个太极拳的发展没有核心,我市太极拳“根”的优势不明显,没有形成向心力,各门派相互之间无序竞争、故步自封,缺乏凝聚力和团队意识,不利于整体提高和人才塑造,难以做大做强太极拳产业。

据了解,温县陈家沟于2007年被中国武术协会授予“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的称号,确立了陈家沟太极拳圣地的地位。不过,到目前为止,国内仍有不少地方在争夺太极拳发源地的名号,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市太极拳圣地的地位。

“太极拳应该学习一下少林拳。”焦作师专覃怀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程峰说,“习练少林拳,一般人都会想到少林寺,如果你到其他地方学拳,还觉得不正宗呢!”

程峰为记者列举了少林拳较太极拳的几个优势:一是就业容易。少林拳最引人注目的是技击,到武校学成后,将来可以当保镖、武术教师等,虽然太极拳的精髓主要也是技击,但目前大多数人还是把太极拳当作健身的一种方式。二是习练者年龄小。去武校学习少林拳的都是少年儿童,因为从小练习,基础扎实,容易出成绩。太极拳给人的印象好像就是老年人为锻炼身体而练习的。

“其实,太极拳所具备的优势也很多,但是由于门派众多,太分散,形不成凝聚力,而少林拳就出自少林寺,没有少林寺这块招牌,少林拳就叫不响。”程峰说,“我们要提倡太极拳的百花齐放,但也要万众归一,这样才能更加有序、快速地发展太极文化。”

墙外香也要回园观花

太极拳已发展成为世界级的体育运动,在国内外,太极拳的知识产权被侵权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为保护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极拳,我市对“陈家沟”“太极拳”等13类47项商标在国家工商局进行了申报注册,有效抑制了一些侵权活动。不过,培养和发挥好太极拳“根”文化的资源优势,仍是我市太极拳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受传统思想和门户观念的影响,太极拳的很多绝技后继无人,文献典籍、实物遗迹濒临灭失,亟待整理、发掘和保护。”朱国军陈述了太极拳发展面临的窘境,“我市众多太极拳大师纷纷离开陈家沟,到世界各地传拳授业,虽然扩大了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但无形中弱化了陈家沟作为太极圣地的地位。陈家沟作为豫北的一个小乡村,历史遗迹相对较少,同时也缺乏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对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吸引力不强。”

“习练太极拳,外地人根本就不需要到焦作来,现在全国各地有许多太极拳拳师,人家在当地就把太极拳学了,比如湖北武当山,有不少太极拳拳师都出自我市,现在在那里教拳,这就好比墙内开花墙外香。”程峰说,“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你闻到花香,还得吸引你来园里看花。”


用程峰的话说,我市的太极拳就像一个“空心萝卜”,大师们纷纷外出教拳,本地没有能够吸引太极拳爱好者的文化产业和氛围,太极拳走出去了,却没有走回来。

“我市应该出台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建立太极拳联盟,以联盟的名义发展太极拳,让太极拳大师在家乡坐镇,强力打造太极拳品牌。”程峰说。

文化研究是产业先导

我市太极拳发展没有统一的管理,全市大大小小关于太极拳研究的协会有很多,缺少有号召力的机构将各种力量有效地聚集在一起,以至于太极拳在我市发展至今,仍然没有规模化的龙头产业,也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链。

“太极拳拳理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高层次的文化,需要经过科学、严谨、系统、规范的研究,才能真正把握其实质,而我市对太极拳的文化研究还处于低水平状态。”朱国军说,“我市现有的太极拳拳师,半数以上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和培训,没有相应的资质证书,功夫水平、文化理论、武德修养参差不齐。此外,在太极拳推广上,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很多太极拳活动流于形式,太极拳文化是对人的深层塑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练拳的人很多,练好的人很少,能达到大师级的人更少。”

“近些年,我市也开始注重太极拳文化研究,努力打造太极拳文化产业,我受邀多次参加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虽然我市已经很重视这项工作,但仍然是投入不够、产出不足的状况,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太极拳是内家拳,注定不像外家拳一样生猛、刚烈,少林拳通过举办擂台赛等形式,一下子就让人喜爱,而太极拳就要深挖文化。”程峰说,“比如说要打造陈家沟太极圣地的形象,不是简单的建设几个仿古建筑就可以的,要从打造陈家沟人的文化底蕴开始。”

朱国军建议,要培固与发挥好太极拳“根”文化的资源优势。首先是加快太极拳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二是更深层次地发掘陈家沟是太极拳发源地的翔实证据,固化太极拳的根源;三是举办高水平的太极拳比赛和文化讲坛,提升焦作市太极拳文化的档次;四是办好高水平的太极拳文化专业网站和具有正规刊号的太极拳刊物,建立牢固的太极拳“根”文化理论阵地。



© 2016-2023 焦作市体育局

单位地址:焦作市丰收东路168号

办公室电话:0391-3933192 邮编: 454003

电子信箱: jztyj@163.com

豫ICP备09036211号网站标识码:4108000011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79号